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

飆車與少年犯罪



研究內容
這篇研究在研究目的中闡述,他們欲以青少年為研究目標並陳述學者與專家之意見,從青少年飆車的狀況討論到青少年休閒活動的重要性與相關研究,希望能研究妥適對策以防範與疏導青少年飆車問題。

相關理論
由於本篇從青少年休閒需求著手討論,與雷克利斯1961年提出之抑制理論、赫西1969年研究之社會聯繫理論有關,以下分別解釋說明。
  1. 抑制理論,根據此理論,個人及社會上存有不同的吸引力,會將人推向犯罪行為,因此人需要自我控制能力(又稱內在抑制,包含自我控制、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超我、責任感、目標導向、有尋求代替滿足的能力等等)及社會控制(又稱外在抑制,包含明確的社會角色、規範和責任、有效的監督和訓練、精力及活力發洩的管道、接受認同及附屬感的機會提供、社會規範目標及期待之強化等等)來遏制個人的犯罪傾向。
  2. 社會聯繫理論,認為人與動物行為無異,皆具有犯罪傾向。因此人需要社會鍵(又稱社會聯繫)來減少人犯罪的傾向,而社會鍵又分成依附、奉獻、參與、信念四種。
依個人見解,這篇研究主要建議政府推行之措施以依附、參與、信念為導向,並且強化社會控制的力量,從根本上也從實際層面上解決。然而抑制理論與社會聯繫理論中提到的「自我控制能力」和「奉獻」社會鍵在研究中卻被疏忽了。
        青少年擁有的力量並非政府與學者在圓桌會議上所能料想。倘若在時間與經費上研擬過多硬體與環境設施層面(例如合法賽車場之設置),卻白白枉費青少年特有之創意思維與行動能力,十分可惜。其實像是青輔會所辦「青年壯遊獎金」或企業基金會所辦例如科技公司緯創基金會提供之「大專青年社會奉獻獎」,這些資訊就很適合提供給這些青少年,讓他們知道社會上有更多資源與樂趣可以挖掘,幫助青少年從動動手與動動腦中,得到心靈上的滿足與成就,最後也必定對社會有正向效益。

研究問題
        研究中訪談了矯正機構少年收容人,更找來專家學者瞭解成因與理論等等,以下提出兩點思考。首先,研究提出之建議仍然包含了嚴格查緝的部份,似乎是沒有將訪談內容考慮入內,則警察實施強制驅離時,追風少年馳騁並嘲笑警察技術的情況依然會持續下去。其次是研究題目以改善休閒設施為重,若後續有學者欲研究相關題目,似乎可將教育制度問題納入,討論台灣教育制度發展是否升學壓力過大,最後易導致學子以不當行為逃避現實,增加社會安全疑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從更好的日子裡回憶